
技术与创新
技术成果
- 分类:技术与创新
- 发布时间:2021-08-24 15:08:35
- 访问量:0
1、山体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最早从事山体边坡生态治理的企业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行业领先的项目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及专有技术。
(1)先后获重大科技奖11 项
编号 |
项目名称 |
奖励类别与登记 |
获奖时间 |
1 |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5 |
2 |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 |
北京市科学奖一等奖 |
2004 |
3 |
受损人工悬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8 |
4 |
岩石边坡的生态恢复机理与技术研究 |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09 |
5 |
采石场复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
国土资源(广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3 |
6 |
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技术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2013 |
7 |
创伤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水保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3 |
8 |
山体边坡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
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3 |
9 |
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技术 |
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3 |
10 |
采石场复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13 |
11 |
采石场复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14 |
(2)获环保部科技成果鉴定与登记7项
编号 |
项目名称 |
登记号 |
1 |
采石场复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环科成登字20120126号 |
2 |
工程创伤岩石边坡快速生态修复技术开发与示范 |
环科成登字20120126号 |
3 |
一种用于道路边坡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营养基材添加剂 |
环科成登字20120126号 |
4 |
一种应用于裸露坡面生态治理的防滑植生槽 |
环科成登字20130112号 |
5 |
道路边坡及裸露山体植被恢复与生态防护技术 |
环科成登字20130113号 |
6 |
边坡地质灾害生态防护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发 |
环科成登字20130114号 |
7 |
受损裸露坡面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
环科成登字20130115号 |
(3)获得专利授权9 项
编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型 |
授权号 |
1 |
一种用于道路边坡和裸露山体植被恢复的营养基材添加剂 |
发明专利 |
ZL200910106034.8 |
2 |
用于裸露坡面生态修复的植生砌块预制及使用方法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2862.3 |
3 |
一种用于损毁边坡植被恢复的条带式植生方法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3378.2 |
4 |
一种用于裸露坡面植被建植储水供肥的功能性材料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3376.3 |
5 |
喷混植生、三维网植生表层铺无纺布面料的边坡绿化结构 |
实用新型 |
ZL200520012353.X |
6 |
陡坡柔性绿篱埂的施工结构 |
实用新型 |
ZL200620005488.8 |
7 |
一种应用于裸露坡面生态治理的防滑植生槽 |
实用新型 |
ZL200920134283.3 |
8 |
一种用于损毁边坡植被恢复的条带式植生装置 |
实用新型 |
ZL201420103567.7 |
9 |
一种用于创伤岩质陡坡绿化的施工结构 |
实用新型 |
ZL201420103940.9 |
(4)参与制定相关标准4项
●2000年,作为主要参与单位之一,制定了现行国家标准《草坪》(标准号:GB/T 1824.7-2000)。
●2008年,与中山大学合作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采石场生态恢复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已颁布实施,标准号:DB44/T 500-2008;
●2008年,与中山大学合作制定广东省地方标准:《道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已颁布实施,标准号:DB44/T 499-2008。
●2009年,《广东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2009年4月1日已颁布实施,标准号:DB44/T 581-2009。
2、矿山损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
矿山损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积极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总结公司长期以来的技术创新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科学化,系统化的“万信达解决方案”及一系列专有技术。
技术方法 |
主要功能 |
应用领域 |
矿区弃土场复垦与生态重建所涉及到的水系疏导、堆体稳定技术 |
疏通、完善矿区水系;稳定堆体,避免堆体垮塌。 |
露采矿区弃土场复垦与生态重建 |
(矿区弃土场复垦与生态重建所涉及到的)湿式喷混植生技术 |
采用湿式喷混植生的工艺方法对矿区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 |
|
(矿区弃土场复垦与生态重建所涉及到的)植物毯覆盖及植生技术 |
采用覆盖植物毯的方式对植被建植后的矿区弃土场进行保水、保墒、防寒等;植物毯可最终生物降解成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 |
|
煤矸石山防自燃或灭火处理技术 |
煤矸石山生态治理首先需要解决防自燃或灭火的问题,然后才是堆体稳定及植被建植。采用复配灭火泥浆喷射、填缝、堵漏等方式进行处理。 |
煤矸石山生态治理 |
有色金属矿山污染土壤修复与生态重建技术 |
包括水系疏导、破碎面阻隔防渗、植被型生态水泥固化、强抗性乡土植物配置及用改良的“V”型槽植生法或挂网喷混植生法植生等组合技术,进行植物修复。 |
有色金属矿山生态治理 |
3、生态驳岸营建技术
公司在扬弃传统及融合、凝炼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和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一套适用于河道、湖岸、堤坝生态防护,达到岸坡稳定,防洪、抗风浪冲刷,水土保持效果好,易于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新型岸坡生态防护技术体系。
(1)我们的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水岸,营造“见水,近水,亲水”的滨水空间与景观环境。
(2)我们的方法:采用生态工程学的方法,通过对河、湖、湿地及岸坡的形态、结构进行生态学改造,优化河、湖、湿地生物群落,构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其自我调节与自净能力,强化生态和景观建设,做到人水和谐。
(3)取得的关键技术:
技术方法 |
主要功能 |
应用领域 |
天然材料选取及应用技术 |
用天然材料,如木桩、竹笼卵石、石笼、石积等构建生态驳岸,使其成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以营造“近自然”或“纯天然”的驳岸景观。 |
生态驳岸建造 |
改良的柔性生态袋护岸与景观营造技术 |
属用柔性生态袋构建驳岸,克服了传统硬质驳岸存在的高碳、高能耗,影响生态景观,一旦出现碎裂点,易成片垮塌等缺陷,具有柔性,整体钩链,不易垮塌,材质经久耐用,易于营造生态景观等。 |
|
植被型生态水泥护岸构件制作、安装及植生造景技术 |
用植被型生态水泥制成植生砌块,铺装链接在水岸上,既具有硬质刚性,又具有柔性,既能防风浪冲刷,又能在其上种植植被,营造景观。 |
(4)获国家环保部科技成果鉴定与登记1项
●成果名称:一种生态护岸混凝土构件,登记号:环科成登字20130111号
(5)获得专利授权3项
编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型 |
申请号/授权号 |
1 |
一种生态护岸混凝土构件 |
发明专利 |
ZL200810216256.0 |
2 |
用于水岸生态防护的植被型水泥砌块的预制及使用方法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2907.7 |
3 |
用于水岸生态防护的植被型水泥植生砌块 |
实用新型 |
ZL201420103570.9 |
4、水质净化及水生景观营造技术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及自投自研的方式设立课题,对“水质净化及水生景观营造技术”进行了攻关,取得了以下关键技术突破。
(1)取得的关键技术
技术方法 |
主要功能 |
应用领域 |
处理型湿地构建及植物配置技术 |
处理型湿地多采用表面流湿地,以沉水植物为主,局部采用挺水植物及生态浮岛技术,以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功能。既处理水质,又营造景观。 |
水生态治理、湿地公园建设 |
景观型湿地生物操纵技术 |
通过改变捕食者(鱼类)的种类组成来操纵植食性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促进滤食效率高的植食性大型浮游动物,特别是枝角类种群的发展,进而降低藻类生物量,可大幅度提高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
|
景观型湿地构建及植物配置技术 |
这是一种多维生态修复技术,但更强调景观的营造和呈现。在空间上,强调立体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以及水生动物多样性,在技术上,强调手段的多样性,同时,注重管理维护的便利性。 |
|
人工生物浮岛、浮床的创造性应用及植物造景关键技术 |
生物浮岛、浮床是构建立体水生植物景观和生态修复的必要手段,即在水面浮岛、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 |
|
复合垂直构造流人工湿地构建关键技术 |
这是处理型湿地的重要类型,主要用于水质净化,兼顾生态景观,水流方向为垂直方向。公司专利技术。 |
|
可移动组合的潜流式人工湿地构建关键技术 |
事先生产模块化构件及人工种植植物,待需要时,即时组装,即刻成景,即刻处理的一种新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公司专利技术。 |
|
由永久性生态袋构筑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由永久性生态袋填装滤料或基质,根据设计需要,模块化拼接堆砌,构建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湿地,便于施工,便于营造景观。公司专利技术。 |
(2)获得专利授权4项
编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型 |
申请号/授权号 |
1 |
一种用于治理水污染的垂直流构造湿地系统 |
发明专利 |
ZL200710030340.9 |
2 |
一种由生态袋构筑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3106.2 |
3 |
一种可移动组合的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 |
发明专利 |
ZL201410082817.8 |
4 |
一种可移动组合的潜流式人工湿地装置 |
实用新型 |
ZL201420103568.1 |
5、盐碱地改良与绿化种植技术
公司在盐碱地改良与绿化种植方面拥有先进、成熟、安全适用的技术成果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任何成因、任何区域、任何程度的盐碱地的改良与绿化,都有高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充分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及国内外最新行业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了改良的排灌技术系统、改良的客土绿化施工技术、先进的肥盐平衡改良工艺技术、完善的盐碱土原土改良施工技术等单元或组合专有工艺技术。
6、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公司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尤其是植物修复、生物发酵处理)的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在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热处理方法以及原位处理、异位处理模式上,亦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及可资分享的技术成果与经验。
取得的关键技术
技术方法 |
主要功能 |
应用领域 |
生物治污大棚的构建及设施配置关键技术 |
包括充气膜结构系统、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通风处理系统、自控系统、喷淋系统、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密闭、防水、防渗处理技术等。 |
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微生物发酵处理、植物修复) |
有机污染物(尤其是石油烃等)好氧快速发酵技术 |
借鉴前述复合促腐微生物技术,专门筛选、分离、提取能快速降解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的专项微生物菌种,并将其接种到经过物料调配的污染土壤中,强制供氧通风,定期翻抛。采用地坑式发酵或条垛式发酵方式进行生物降解。经过6-10天的高温阶段及25-30天的低温阶段,生物发酵处理过程即可完成。 |
|
(好氧发酵后的)有机污染物植物深度修复技术: |
将经生物发酵处理后的土壤成品按一定比例与蘑菇肥、泥炭土等有机物料、复合肥、基材添加剂等进行调配后,用作园林绿化、生态修复的营养基质。一方面,作为资源加以循环利用,另一方面,通过植物修复进行深度处理。这样,既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回归,又实现了无害化。 |
|
适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超累积植物的筛选、繁育及种植技术 |
专门筛选、繁育能够富集或超累积某种重金属元素的植物,并在这种污染的重金属土壤上种植,不断收割并带走土壤中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降低其含量,从而实现治理污染土壤的功能目标。属典型的原位修复模式及技术。 |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
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稳定化、固化处理技术 |
通过添加化学稳定剂,使重金属污染元素与化学稳定剂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其钝化,甚至返回岩石或矿物状态,减小甚至灭失其危害。属典型的原位修复模式及技术。 |
|
污染土壤的淋洗处理技术 |
通过淋洗的方式,使土壤中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淋洗出来,以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然后再对淋洗液进行处理。属典型的异位修复,可在前述的治污大棚中进行。 |
7、立体绿化技术
我们在积极跟踪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总结公司长期以来在高陡边坡(尤其是采石场石壁立面)植被建植技术创新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创新研发,形成了针对机关、学校、写字楼、商业区、家庭住宅等各种场所立体绿化工程的“一站式”服务及解决方案,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1)公司立体绿化技术体系结构
(2)公司立体绿化的类型
◎ 公司全方位的立体绿化植物造景设计及施工
(3)取得的关键技术
技术方法 |
主要功能 |
应用领域 |
适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生面防渗处理技术 |
屋顶绿化及室内外前面率化,都需要做特殊的防渗处理,以免造成屋顶漏水或墙面渗水。 |
各种类型的立体绿化 |
适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生构件固定技术 |
立体绿化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垂直的立面(墙面)或较大坡度的斜面种植植物,这就需要有特殊的填装种植基材的托附构件,固定在墙面或斜面上,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肥力。 |
|
适用于立体绿化的自动化的内循环排灌系统 |
立体绿化规模较小,相对封闭,需有相应的自动化的内循环排灌系统,以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需要。 |
|
适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物繁育、配置、种植及造景技术 |
立体绿化对植物的选择性较强,垂直绿化则以攀援植物为主。公司在适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物繁育、配置、种植及造景方面,拥有可资分享的专有技术成果。 |
(4)取的专利授权2项